2022年,全球有超100家药企进行了程度不一的裁员,数万名打工人受此牵连。2023年,药企的裁员似乎并未停歇。其中,既有新兴的Biotech公司,也有辉瑞、安进这种Biopharma,都先后爆出裁员的消息。不过,在这一轮裁员洪流中,也有的药企逆势而上,加速招兵买马。如此强烈的反差出现在同一个行业,究竟暗示着什么?是跨国巨头们已经垂垂老矣,还是行业周期里的正常现象?
一、裁员究竟为哪般?
近日,安进发言人向媒体证实,该公司解雇了约300名员工。根据该公司向SEC提交的最新年度监管文件,此次裁员该约占其员工总数的1.2%,主要影响其美国商业团队的组织架构。无独有偶,飞利浦也于日前宣布到2025年要裁员6000人,2023年全年计划裁员3000人,包含中国区400人。药企裁员早在2022年就已经蔚然成风。据Fierce Biotech统计,2022年至今全球已有124家药企宣布减员,不仅有诺华、渤健、吉利德、卫材等医药巨头,也有Biosplice、Clovis Oncology这些曾经风光无两的明星Biotech们。
深度剖析来看,裁员的原因主要归结于:节约开支、战略调整、研发受阻等三大因素。从节约开支来看,更多还是一些Biotech新企业,比如zymeworks、Kaleido biosciences、passage bio、atreca、heron therapeutics、Exicure等,通过人力上的裁减,来降低运营费用,延长账面资金时长。毕竟时下风口期确实已离开,资本寒冬中,下一次符合预期的融资也不知道会到何时。只有能省则省把钱花在刀刃上,才有望熬过孕育期,不至于倒在黎明前。最为典型的就是核酸药企Exicure,该公司产品还处于临床研发阶段,专注于开发下一代核酸疗法,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脱发。曾获得比尔·盖茨等全球知名投资者及创业者认可,完成IPO后市值一度接近10亿美元,堪称“准独角兽”。此前Exicure宣布裁员约66%以削减成本,并终止与AbbVie、Ipsen的合作协议以调整公司资源,继续探索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替代方案。现如今,该公司市值仅剩区区561万美元。
大企业则更多是因为战略调整而进行裁员,不同于Biotech们为了活下来而不得不裁员,大企业们的战略调整更多是为了活得更好,所以对资源倾斜上进行了调整。比如诺华就是因为架构重组导致的广泛裁员,去年4月就因整合重组公司业务团队,导致近8000名员工被裁。同样的还有卫材,对研发组织架构进行调整,永久关闭了H3 Biomedicine部门,导致裁员88人。研发受阻是医药企业裁员最广泛的原因,临床失败、监管受阻、管线太多、研发周期漫长等等因素,都随时将企业拖入散伙的困境。
曾经的明星企业Orphazyme,因专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研发,并且商业化前景极为可观,市值一度逼近30亿美元。但由于核心管线arimoclomol临床数据并无明显改善,导致被FDA和EMA接连劝退。核心药物的失败,拖垮了企业裁员并破产,最终Orphazyme以不到1300万美元被KemPharm收购的结局收场。与Orphazyme类似,美股上市的万春医药也因FDA拒绝批准普那布林上市后,导致了35%的大裁员。
二、新生代崛起
曾经风口来时,许多新管线、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茁壮成长。潮水退去后,大家只能通过裁员、削减管线来谋求生机。此时,也正是验证哪些是真金,哪些是昙花一现的最佳时机。与裁员潮相反,还有几家企业宣布招兵买马的大动作。
此前一度医药曾在裁员潮中反向增聘,Moderna底气在哪?mRNA明星企业Moderna宣布将在2023年招聘约2000名新员工,致力于新冠疫苗Spikevax之外的潜在上市产品。还有第一三共、武田制药等大型企业,为了加速新产品上市在全球增加了招聘。
时代更替,也许一部分企业会离开,但会有更多新的企业接棒上位,就看企业管道布局和内生管理是否完善,是否能支撑企业熬到结果期。总结来看,裁员的企业也只是正逢低谷时期做的一种无奈选择,增聘的企业则是恰逢风口,企业加速招兵买马迅速布局。这一切正是行业周期循环中的正常调整策略。
此前,RA Capital创始人和管理合伙人Peter Kolchinsky 曾在文章“Biotech’s Dulcius Ex Asperis: The Way Through This Downturn”中分析总结道,生物技术行业景气度也会出现周期性震荡的情况。这几年也正是行业正常的调整洗牌期,部分资本热钱撤出后,行业真正的潜力企业才能得以显现。当下虽有诸多企业为了应对行业寒冬进行裁员之举,但不可否认的是,下一个如辉瑞、赛诺菲、阿斯利康等巨头的新星,已在孕育之中,期待春暖花开的那天早日到来!